首页 资料 溧阳市 区域 别桥镇前王村
别桥镇前王村

手机扫一扫查看

别桥镇前王村

一键纠错
介绍

在中国,王氏可谓是贯穿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大姓之一;在溧阳,王氏同样是当地的重要姓氏之一。

说到溧阳王氏,不得不说到别桥镇的前王村。   从别桥集镇向北约两公里,即来到了前王村。这里濒临长荡湖,无山少岗,多的是河湖港汊、池塘圩堤,是典型的鱼米之乡。王氏的先人早在南宋之初便定居在此,如落地的榕树,从此在这块土地上生根、抽枝、成荫,并把榕树的“气根”伸向周边的村、周边的县市甚至更远的地方。

据村里的老人王云虎说,原先此地不叫前王,而叫前川。是不是因为村边有两条河流而称之为前川?不得而知。但后来称之为前王,肯定是王氏之“树”已成片成林,成了纯粹的王氏村落了。

老人说,他们的王氏是“三槐堂”后裔。其世祖是北宋太祖期间的监察御史王祐,太宗即位后,拜他为兵部侍郎,不受。在所居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,并说:“吾之后世,必有为三公者,此其所以志也。”其后,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出任宋真宗的宰相,位居三公之首。从此,王祐子孙官居要职,成为宋代一大贵族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也为此题写了《三槐堂铭并序》,司马光为《三槐王氏宗谱》写序。

其后,金国入侵,王旦的第八代子孙王郭、王郛、王节三兄弟不得不护驾南迁。当时,长兄王郭镇守应天,抗击金兵,大弟王郛时任诸王公教,小弟王节任宣教郎。后因在朝中受秦桧的排挤,三兄弟来到了溧阳。这里不得不提及前王的邻村樊庄。当年王郭、王郛就定居在樊庄(当时为樊川),王节落地在前王,而且王郭的后代也曾继嗣于前王。樊庄、前王的王氏是同根同源,而且继承了先人的书卷遗风,所以该族出了许多达官贵人。清代王鉴在福建建宁府政和做知县,被朝廷授为文林郎。子荣父贵,其父王均玉也被称为文林郎。村后有一庙坟,曾树有文林郎的石牌坊。

前王村也建有三槐堂,其大祠堂为“慎典堂”,祠堂前植三棵槐树,堂前高悬着“三槐遗荫”的巨匾。又建起了前、后两祠堂,前祠堂为“滋友堂”,后祠为“敦睦堂”。村西有宋淳熙年间建造的“致敬庵”,分前后两进,后进为六间的建筑,两侧设有厢房。后改为槐荫小学。

前王村村前与陈家村接壤,以前曾有五座高大的土墩,呈一字排开,最高的可达十多米,而且是人工所为。究竟这五大土墩作何之用,村中的老人也讲不清楚,但邻村传说,这五大土墩为五只虎,是“五虎吞王”之意。这当然是对前王村的不利之说。前王村人另有一说,称五大土墩就如笔架,旁边的一鉴方塘是砚台,那就是前王村要出文人的意思。还有一说认为五大土墩是“五马朝王”,这当然是替前王村说话的。不管如何,前王村总是希望此地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。因此,在村后还修筑了一条高大厚实的风水埂。

村庄是否出人才,与此地的风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,不能妄下定论,但我认为,村风是可以传承的,家族的文脉也可以传承的。前王村延续先人知书识理、好学守德的门风,所以出过许多读书人。远的不必再提,近有原吉林省省委书记王云坤就是前王村人,家境贫困没有影响他的凌云之志,他先在歌岐中学(当时的省溧中)读书,因成绩优异被送到金坛中学(现在的华罗庚中学),后顺利考取了天津大学,最终一步步走上政坛。他的三哥王真富也极善读书,曾任我国核工业部504厂的党委副书记。樊庄出的读书人比前王更多。明朝年间出过进士王琳、举人王慎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过新闻界的著名人士王仰嵩(字平陵),他于1928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,后投身新闻界,出任《中央日报》副刊主编、《文艺月刊》主编。1938年3月,王平陵奉-中央宣传部之令成立了“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”,签名入会的文人有五百多人,其中包括左翼文人在内。于是,在共同抵御外侮的名义下,第一次将左右两派文人团结一致,并出过多期抗日的会刊。1943年为商务印书馆主编《大时代文艺丛书》二十册。1949年赴台,曾主编《中国文艺月刊》。后任曼谷《世界日报》总编辑。遗憾的是王仰嵩晚年客死他乡,未能叶落归根。

在前王曾有“樊庄的笔头,前王的拳头”之说,只因前王村习武之风很盛。因为村里尚武,也出过大力士,据说有一次要与邻村的人打架,大力士脱下脚上母亲做的布鞋,怕被别人拿去,就把房子的中挺柱拔空,把布鞋压在中挺柱之下,吓得邻村的人再也不敢来村里闹事。这事也许有点夸张,但村里曾有过大刀会守村护院,也曾经与日本人交战过,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,但这份勇气也是令人佩服的。

前王村不仅出大力士,也出过富豪王松林。王家有豪宅连片,不仅为村里修筑了一座青石码头,而且从樊庄到前王再到别桥集镇,铺就了一条四里多长的青石板路。当年的青石码头犹在,但豪宅早已被毁,只剩下碎砖瓦砾。现在村里年岁最高的老人,也只见到过豪宅残留下来的高大的石门楼。据说门楼都是石砌而成,高大厚实。仅门楼的两块花冈岩的过门板就约有六米长,两尺多宽,六十公分厚。后被拖到别桥,如今还架在桥上,只有两块短一点的留在村里。至于该户如何发迹,众说纷纭。有一说是其主人在河里摇船时,船被搁浅,下河一摸,发现是一包包的银钱……这类传说在别的地方也有相似的说法,并不可信。

可信的是,-63师的部队曾在村东的庙坟处架起过重机枪,对着村边的丹金溧漕河,袭击了从金坛乘汽船来别桥扫荡的一个中队的日本鬼子,那一仗打死了几十个日本鬼子,但“-”的一名营长也牺牲在那次战斗中。前王村离日本鬼子的据点别桥土山很近,鬼子不断到村里来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村庄成了战场,直到现在,村民拆除老屋时,还时常拆到当年遗留下来的子弹、炮弹等。

老村在历史的进程中总要承受历史的阵痛,承受黑色的岁月。太平天国之前,村里有二三百户人家,太平军败走后,幸存下来的仅有十八家半,其余非死即迁。至于究竟遭遇到何等残酷的毁灭,无人知晓,因为这段村庄的历史几乎化为空白,只有在后续的家谱中才有粗略反映,原先许许多多立在宗谱上的名字,再没有下文了。

历史总在不断地延续,老村也在不断地发展。今天的前王村一方面传承着“三槐堂”遗风,一方面又融于新的时代。老村的青石板路早已不存在了,牌坊也早已倒塌,古庵老祠也仅存于村庄的记忆之中。倒是现建在村头的“前王宗祠”还保存着一些历史的碎片:古老的倚门石、村中的青石板、庙坟上的神道牌坊、节孝牌坊的石匾等等。但更多的历史是留存在“三槐堂王氏宗谱”之中,而前王老村新的历史将在今后的岁月由村庄的后人续写。

本站声明: 本站《别桥镇前王村》由"瑾色流年*"网友投稿,仅作为展示之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来信告知,我们会尽快删除。

本周热门资讯 更多
合集专区 更多